发布时间:2024-10-01 来源:中国侨联
时光不语,于记忆深处镌刻苦难辉煌;梦想无垠,在天地之间绘就万千气象。
奋斗新时代,为人民的生活更幸福!
奋进新征程,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
这是2023年12月15日拍摄的晨曦中的港珠澳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这是2024年9月13日拍摄的中国星网雄安总部办公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024年3月13日,集装箱货轮在海南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装卸货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发达路网纵横九州,高铁营业里程世界第一,港珠澳大桥凌空飞架,雄安新区拔节生长,海南自由贸易港扬帆起航……
穿越革命和建设的洪流,激荡改革与发展的风云,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在新时代闯关夺隘、行稳致远。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今天,中国经济总量从600多亿元增长到超过126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223倍。我们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
平畴沃野,碧水绕田。
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的“80后”种粮大户戴宏,从手机新闻中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农民致以的节日祝贺。
今年春天,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戴宏自豪地介绍:“从过去一家人最多种50亩地到如今承包480多亩水田,一家的综合年收入已超过60万元。”
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
75年,于历史长河不过弹指一瞬,但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而言,却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2024年5月25日,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石臼街道日照幸福护理院,老人在工作人员的陪护下做填图游戏。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9月10日13时,身“披”国旗的CA1523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这是国航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投入运营。
浩瀚蓝天见证飞跃。
谁能想象,75年前的开国大典,参与阅兵的飞行编队只有17架飞机,没有一架“中国造”。为了飞出气势,这支飞行编队不得不绕回来再飞一圈。
百废待兴,毛泽东同志曾感慨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950年8月,邓稼先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5年后,钱学森终于冲破软禁,踏上归途。
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仅用了2年8个月……
多少百折不挠,多少奋起直追。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积蓄起创新创造的中国力量。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回忆:“我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听到了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
难忘惊雷般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犹记让人热血沸腾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打开助力民族腾飞的动力引擎,让每个人追赶着时间,发现着自己。
“谁率先取得突破,谁就将在后续的研究和应用中占得先机!”清华大学的薛其坤院士带领团队分秒必争,历时4年,终于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引领了量子物理等世界前沿领域的发展。
“中国科技又迎来新的春天。”今年6月24日,当薛其坤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他不禁联想起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自己从山东沂蒙山区走向世界学术舞台的人生际遇。
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一个曾经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国家,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研发体系和工业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辟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境界。
布局一条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蓄势跃升:
“复兴号”一列动车组4万多个零部件,带动国内20余个省区市的2100余家配套企业;“手撕钢”攻克452个工艺难题、175个设备难题,连续突破“世界极限”;今天,全球每销售3辆新车就有一辆“中国造”,平均每10辆电动汽车就有6辆车的电池来自中国……
展开一幅幅规划图,新质生产力孕育勃发:
从北京中关村到武汉“光谷”,178家国家高新区重塑区域发展新版图,开辟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从京津冀到长三角、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将时空缩短,让发展延伸;从东北地区到粤港澳大湾区,“天空之城”竞相发展“低空经济”,“蓝海”的水开始沸腾……
突破一个个“卡脖子”问题,“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惊艳世界:
2024年1月1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停靠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国产大型邮轮出海远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产手机“一机难求”……
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大楼内,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复制品引人驻足。
如今,中国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翻阅《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感到,“中国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文化和传统知识上,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科学技术上”。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今日中国迸发的巨大能量,与时代的浪潮同频共振。
国家邮政局统计显示,截至8月13日,我国今年快递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相当于每天有4.4亿件快递在神州大地上流动。
一条条昼夜不息的分拣线,奔涌千城百业的活力;一架架繁忙穿梭的无人机,搭载向“新”而行的动力。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每一个人的努力奔跑,汇成一个国家的浩荡前行。
无论是年近八旬的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还是“80后”创业者袁玉宇,当年选择回国的理由不约而同:“生逢其时,当不负盛世!”
今天的中国,有超过130万名留学人员遍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学回国人数占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比例超过八成。
今年5月22日,山东日照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驻足码头岸边,远眺凝思。
茫茫天海间,一字排开的万吨货轮气势雄浑。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让这座港口从沉寂无闻到连通四海。
“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向着民族复兴澎湃而去。坚信“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终将改变历史的潮汐!
75载砥砺奋进,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挺直脊梁
9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这座见证过新中国无数荣光的人民殿堂,又一次聆听掌声如潮。
踏着激昂的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同步入会场。
岁月如碑,铭刻他们为国分忧、为国尽忠的功勋。
赵忠贤为高温超导研究扎根中国并跻身国际前列矢志奋斗,年逾八旬还在培养学生;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接力护边和他儿子舍己救人的英雄故事,传遍帕米尔高原;许振超填补多项国际技术空白,屡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在峥嵘岁月中初心如磐,在使命召唤下勇攀高峰。无数平凡的中国人,成就极不平凡的新中国。
有志青年的救亡图存,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继,投身建设的奉献牺牲,改革开放的敢为人先,新时代的自立自强、创新创造……一路走来,中华民族的精神炬火愈发炽热,熠熠生辉。
这炬火,饱含浓烈的家国情——
宁夏银川,长城花园社区,邻里和睦,其乐融融。
今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幸福家园。
激动的各族群众把习近平总书记簇拥在中间。总书记亲切地同大家握手,微笑着轻拍孩子们的肩膀。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炬火,映照真挚的中国心——
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庄严时刻,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战士眼中,在追求极致的“大国工匠”手中,在阖家团圆、祈祷国泰民安的焰火升腾中……
20多年来,林顺潮等香港眼科医生发起“亮睛工程”,带领团队深入内地偏远地区,为数以十万计患者免费施行白内障手术,让光明照进骨肉同胞的心田。
2024年7月26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正式开始前,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挥舞国旗。新华社记者 曹灿 摄
那是《我的祖国》传唱不衰,《雷锋日记》历久弥新;是“小平你好”的热情问候,是“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是“文博热”对“何以中国”的仰望,是“村超”“村晚”对“热辣滚烫”的追求……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这炬火,照亮我们的精神底色,涵养我们的民族气质。
我们将创造更加光明而壮阔的未来!